20
教师简介:赵慎,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阵列信号处理、卫星导航时空信息安全、智能无线感知。主持、参与国家自科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湖南省自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讲授《信号与系统》获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国一1项、国二3项、国三2项,省3项、省二3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省创2项。
课程简介:《信号与系统》主要讲述信号与系统基础、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和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等内容。课程以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分析等课程为基础,是通信原理、自控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1
教师简介:李世玲,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分布式优化、非合作博弈、资源分配。主持或参与国家国家自科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3项,立项数智化示范课程项目1项,获校级教教师课堂竞赛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
课程简介:《信号与系统》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信号的分析、处理及系统建模与设计的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信号的描述与分类、系统的定义与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复频域分析以及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等。该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
22
教师简介:侯海良,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微电子与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13项,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学生获得省级项目12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5项。
课程简介:《低频电子线路》内容涵括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等效模型及合理偏置;掌握基本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调试手段;掌握通用集成电路构建应用电路的基本方法;掌握EDA仿真分析、设计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内容,以及电子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3
教师简介:丁玎,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工科博士。主要从事高性能特种传感芯片的设计与半导体工艺研发,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装发预研项目,并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以第一申请人获得授权专利多项。带领学生参加各项电学类比赛,获得多项省级荣誉与课题立项。
课程简介:《电路与电子学》是电子工程和电气工程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涵盖了电路理论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这门学科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24
教师简介:李欢,内聘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源环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流域数智化管控、气候投融资、流域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承担了国家生态环境部、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委托项目10余项,在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第一完成人发布国家级行业标准1项;近两年主持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一门、省级教研教改重点项目一项。
课程简介:《环境学导论》首先从基本环境概念介绍,站在全球环境的角度客观分析中国主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环境学及国内外形式有宏观认知。之后该课程基于水、大气、土壤(固废)三大环境问题,以物理、人口、粮食生产、能源、自然资源、战争等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着重点,对环境学进行系统阐述。最后,从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工业、农业、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学生开展进一步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5
教师简介:吴悠,资源环境学院教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碳中和与智慧能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 202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治理、高级氧化技术及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2篇论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总被引用12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专著2部。
课程简介:《碳中和理论与实践》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地球环境变化开始,让学生理解碳中和基本概念和目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碳中和行动所采取的措施及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熟悉目前用于实现碳中和的各项先进技术及其应用,了解不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6
教师简介:白爱娟,资源环境学院教师,湖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分析、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7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制定项目10余项。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A》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全面体现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课程主要讲授化学中最基本和普遍的化学原理,包括热化学,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电化学与金属腐蚀,物质结构基础,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仪器分析等内容。
27
教师简介:邢文乐,资源环境学院教师,湖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 环境生态治理,资源环境管理。主持/参与国家自科基金、湖南省自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 3项。
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形成与演变、类型与分布、数量与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课程任务和目标是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与对策,保证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28
教师简介:赵春虎,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主持/参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等10余项,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Energy & Eni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5项。
课程简介:《环境化学》主要讲述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的规律,尤其是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它环境效应),并探索控制有害化学物质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9
教师简介:苏长青,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控制、智慧能源资源与环境管理。获湖南工商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课程思政教学能手等荣誉,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参编专著2部,标准2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8项。
课程简介:《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内容是在系统分析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等所涉及的基本现象、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原理、现象和过程,并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本课程体现了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注重学生工程观点、定量计算、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理念的培养。
30
教师简介:李晓锐,资源环境学院教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回收与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Small (IF = 13.281)、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IF = 9.229)、Chem. Commun. (IF = 6.222)、Polym. Chem. (IF = 5.582)、J. Environ. Chem. Eng. (IF = 5.909) 发表SCI论文5篇;获授权专利一项。
课程简介:《仪器分析》聚焦于利用各类先进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课程涵盖光谱、色谱、电化学等多种分析方法,详细讲解仪器构造、原理与应用。该课程为环境类专业的基础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精密仪器的操作技能,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化学研究、环境监测等多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教师简介:张丽敏,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副教授,中南大学博士,湖南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在行业顶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优秀论文奖一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
课程简介:《安全工程》融合了工程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学生将学习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安全评价、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将接受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训练,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胜任各种安全管理和技术岗位。
32
教师简介:陈艳容,资源环境学院教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木质纤维素类废物堆肥化处理及资源化;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修复。在《Wat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指导学生节能减排、创新训练项目获省部级奖项2项。
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包括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进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物学及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培养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3
教师简介:顾升波,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发表SCI、EI、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参与编写《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3版)》,主持中国电建集团重点研发课题1项,主持污水处理设计项目30余项,2017年获“九通杯”《中国给水排水》水处理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课程简介:《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数据的分析描述、统计绘图、数据分布、统计假设检验、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课程重视环境数据分析的实际操作训练,将重点知识与环境实例紧密结合,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逐渐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
34
教师简介:方晓萍,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经济统计学负责人,省级一流课程《统计学》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立项大创项目国家级、省级8项。
课程简介:《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与解释的方法论课程,主要讲述统计中的基本概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统计指数、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时间序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基础等内容,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统计思维与专业基础。
35
教师简介:王敬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一流课程《高等代数》负责人,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课堂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喜爱,是师生心目中的“代数王”。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检索6篇。主持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省教研教改项目2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学习与实验性研究省级项目1项(结项优秀)。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获国家级、省级奖10余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银奖1项。
课程简介:《高等代数》是进一步学习抽象代数、常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工程中处理线性问题必备的知识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掌握线性代数和多项式代数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代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锻炼代数思维和运算能力,熟悉相关历史和公理化体系,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6
教师简介:廖云华,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数学博士,法国勒阿弗尔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图论、组合数学、运筹学、复杂网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在《Physica A》《EPL》《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等主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课程简介:《运筹学基础》是数学和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运筹学主要通过把不同的管理问题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运输问题,排队问题,然后借助数学方法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如概率统计、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求解模型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37
教师简介:万前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后,湖南省混合式一流课程《线性代数》负责人。研究方向:代数学、密码学。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作为主编编写《线性代数》教材。在《数学学报》等发表论文5篇。指导学生获湖南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湖南省数学建模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课程简介:《抽象代数》代数课程主要介绍群、环、域三类代数结构的性质及应用。抽象代数是数学系本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位数学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同时抽象代数在物理学、化学、量子计算、密码学以及理论计算机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作为其中核心部分的线性代数,又是理工科大学各专业的重要数学工具。高等代数不仅是研究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力学、工程、通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38
教师简介:张文,博士,博士后,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非线性分析与动力系统、应用统计的数学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在《Math. Z》《J.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 SCI 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
课程简介:《高等数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经典数学和近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与解题方法,掌握当代数学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具备用数学方法解释自然规律和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能力。该课程所涉及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39
教师简介:杨格,博士,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统计物理模型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目前已在Nonlinear Dynamics、Chaos等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课程简介:《统计学B》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展示、数据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测度、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