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闪光青年② | 石涛:我命由我‼️爱拼才会赢

发表人: 发表时间:2025-04-11 浏览次数:

有人说他是“社牛”,能在短时间凝聚团队向前迈进;有人说他是“卷王”,时常在深夜发布项目推进要求;有人说他像“榴莲”,身上有刺,真香上头。本科四年,获得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科竞赛作品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9项,校级奖项28项。

他拒绝用一个“人设”来限定自己:“我就是我,拼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情”。他就是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1级本科生石涛。



保持乐观 化压力为拼劲


石涛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尽管家境清贫,经济压力巨大,但石涛的父母重视教育,节衣缩食供子女们努力上学。这让他从小就懂得,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唯有刻苦读书,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辛劳付出。

回顾成长路,石涛觉得,一路走来最大的困难,其实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环境所困,不被压力所压垮。“支撑我走下来的,是乐观积极的心态,是那些一直帮助我的人——老师的指导、家人的支持、队友的鼓励和同学朋友的陪伴。他们让我意识到,奋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在不断前进中收获温暖和力量。”他始终相信,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出自己的精彩。




进入大学以来,他便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认真,书院、教室、田径场、宿舍......处处都留下了他为梦想而战的身影。2023年上学期,为了同时做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关工作,石涛连续二十多天在教室“夜战”到凌晨四五点,累了就和衣在椅子躺一会。“当时有点贪多,但既然接受了任务,就要努力做好。”大学期间,石涛专业排名前7.5%,成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福地奖学金”、“校级二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在谈到他的学习体会时,他表示,在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想要保持高效、自律的学习状态,最重要的是目标、方法和责任感。“做一件事你首先要确定你想要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策略。”



敞开胸怀 在志同道合中克服困难


2023年“挑战杯”省赛前夕,一支参赛团队的队长因为个人原因退出比赛。石涛临阵受命,负责把团队凝聚起来继续攻关:“指导老师信任我,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冲刺更好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我都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必须调整状态,带领团队向前走。”他坚定地认为,挫折并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催化剂,每次跌倒,都会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石涛深知团队协作是学科竞赛突破的关键。在“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中,他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精心调配资源。他认为:“协调团队的关系的关键在于目标明确和促进高效协作,信任每位队友,确保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尊重。”

石涛的沉稳干练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信管2020级的郭同学表示:“他是我见过最让人踏实的团队伙伴。每次分配任务时,他总能把每个人的分工理得明明白白,给每个人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三两句就把乱麻似的难题,拆解成能落地的步骤。”数智2021级的魏同学表示:“开会能精准点出谁划水,连老师没注意的细节都能揪出来改。但遇到卡壳的时候,大家又觉得‘没他真不行’”。





面对众多的奖项和队友们的夸奖,石涛开心又淡然。他说,学科竞赛上的“自强”,是一种在不断探索中坚持初心、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状态。这不仅是能力上的自我提升,更是意志上的自我淬炼。




全面发展  感受进步的快乐




在学校大力开展“艺术工商”“体育工商”的氛围下,石涛不仅在学业和竞赛上成绩斐然,在体育竞赛和社会服务方面也同样出色。他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取得“男子五项全能项目金牌”、“男子跳远第六名”。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书籍和文具,给孤寡老人带去关怀与陪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石涛坚信,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想多参加些活动,开拓眼界,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抱着这样的想法,石涛走上了奉献的道路,大学三年来,他一直担任班级团支书、数智2201班思想政治辅导员,获得“十佳团支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班级获评“五四红旗班级”“优秀学风班级”、“活动积极班级”等荣誉。此外,他还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班级志愿者,志愿打扫学校篮球场一年;担当互联网+国赛选拔赛、国赛培训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提供帮助;累计志愿者时已达170多个小时。

他表示:“你可以慢一点,但别停下;可以累一点,但别放弃。每一个熬过来的夜晚,都是你变强的见证。不要急于一时,不要低估了坚持的力量。你将走出低谷,看到属于自己的光。”